伊朗伊斯兰革命:大救星如何欺骗所有伊朗人?
就在前段时间,美国总统川普派出B-2战略隐身轰炸机编队,把伊朗深藏地下的核设施给炸了个外焦里嫩,再加上以色列的不断空袭精确打击,伊朗现政权的高层是升天的升天,逃难的逃难,眼瞅着伊朗主要的领导都走得差不多了,流亡在外的巴列维王朝末代国王的后裔,也站出来发表讲话,希望领导伊朗人民建设一个这个现代化的伊朗。如果我们回顾历史的话,如今的伊朗政权,起源于这个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。在那次革命中,伊朗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,然而革命后的伊朗没有迎来自由,反而民众的生活急速倒退,而且整个国家也跟这个主流世界格格不入,如今谈起那段往事,有不少流亡在外的伊朗人都表示非常后悔,说当时我们伊朗人其实是被神棍给骗了,那么当时的神棍是如何通过谎言来欺骗民众赢得民心的,革命成功大权在握之后,又是如何迫害伊朗人的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故事。
在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之前,统治伊朗的是巴列维王朝,不过这个王朝其实并没有存在多久,从成立到最后一位国王被赶出国,总共也就54年,而在巴列维王朝建立之前,也就是1921年之前,伊朗还是由一个叫这个卡扎尔王朝的家族掌权,说实话这个王朝的统治早就是千疮百孔了,尤其是他们的第五任国王穆扎法尔丁,那简直是个不靠谱的浪子国王,整天就只顾着玩儿乐,政务是一点儿都不管,国家财政快破产了,他居然跑去跟俄国人借钱。结果呢钱一到手,没想着去救国救民,而是直接带着钱跑去欧洲潇洒,把钱花光了,这种昏庸加上腐败的局面,也让外部势力看到了机会,像英国和俄国这些列强,干脆就明目张胆的在伊朗划分势力范围,把伊朗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,老百姓看着国家越来越不像话,心里面那叫一个窝火,就在这个时候,一位叫礼萨汗的哥萨克旅军官在英国的默许,甚至是这个暗中支持下,发动政变控制了德黑兰,把卡扎尔的末代国王赶下台,后来他干脆自己登基称王,改名为这个礼萨巴列维,也就是后来的巴列维王朝的创始人。
- 一开始礼萨汗就特别想学土耳其的凯末尔,搞现代化、搞世俗改革,说白了就是把国家从那种宗教和部落为主的老路子里拉出来,走向这个现代国家的那一套,
- 一方面他用武力整合全国,把那些地方的酋长、部落头头全都收拾掉,搞出一套中央集权的垂直管理体系,说白了就是谁都别跟我抢地盘儿,国家只有一个声音;
- 另一方面他对国内的反对派可是一点儿都不含糊,政党一律取缔,不听话的知识分子就被流放,言论管得死死的,在文化和教育这一块儿,礼萨汗也是动了不少脑筋,开始推行西方式的现代教育,要让人们别再只靠宗教学校的那一套过日子;
- 至于说这个宗教势力,他也是下了狠手,关闭了一些宗教法庭,不让教士再插手政治,还公开鼓励女性摘掉头巾,想让国家摆脱那种宗教管一切的老模式。
- 总的来说,他想搞的是那种国家说了算、宗教靠边站的现代化改革,路子虽然有点儿硬,但是目标明确,就是要把伊朗从传统社会,硬拽进20世纪的现代国家轨道上,礼萨汗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,奠定了整个王朝的基调,不过有句老话说得好,酒要一口一口的喝,路要一步一步的走,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。
礼萨汗的改革初心很好,但是他没有考虑到整个国家的基本国情,当时伊朗总人口大约有1500万,但农村人口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五,将近1200多万,整个国家中的穆斯林占比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点五,这就更容易让极端民族主义,借着宗教保守势力迅速滋生,就比如以库姆神学院为核心的什叶派教士,就对礼萨汗的改革十分不满,他们不仅暗中抵制改革,还号召信众把礼萨汗的世俗改革看作是西方文化入侵。巴列维王朝就算让伊朗日新月异有什么用,他们难道不是外国人的走狗吗?这种说法在当时极端贫穷落后的伊朗,还真能迎合不少人的心思,所以在伊朗迅猛的发展背后,巴列维王朝的内部矛盾却是逐渐增长。比如1935年在伊朗马什哈德伊玛目礼萨圣陵,就爆发了针对礼萨汗禁止女性穿戴面纱政策的抗议示威,在经历了四天的骚乱之后,才由礼萨汗调集的军队给压了下去,事后统计,这次骚乱造成了数十人丧生和数百人受伤,此次的流血事件,也标志着伊朗什叶派保守的教士集团,和国王的公开决裂。
- 靠着这个铁腕手段,礼萨汗还能维持自己的统治,继续推行自己的世俗化改革,不过等到二战,礼萨汗先是不肯支援英苏等同盟国,又是不肯与纳粹德国断交,结果就是伊朗被英苏两国联手收拾了一顿,礼萨汗也在1941年9月被迫退位,王位禅让给了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。
- 到了1960年代,礼萨巴列维搞了一场叫白色革命的改革,说白了,就是一套现代化、世俗化、西方式的社会大改造。当然这次革命也有巴列维自己的小心思,那就是绕开那些传统的宗教大佬和地主阶级,直接对老百姓发福利,一方面拉拢民心,一方面削弱旧的势力,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。
- 为什么叫白色革命呢?就是为了强调说,这不是暴力革命,不流血是和平改造社会。
- 比如他强推土地改革,把大地主的大片庄园给拆分了,分给底层的佃农;
- 然后像森林、矿产、石油这些资源也全都收归国有,绕开地主的那一套,把资源掌握在国家手里;
- 除此之外,改革还包括了一系列对宗教影响力的限制:
- 比如不让宗教法干预国家法律,赋予女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,还搞这个农村教育扫盲、大兴土木建设基础设施等等。
一口气啊做了不少现代化的事儿,从表面上看这套改革似乎挺有前景的,城市的中产最受益,教育水平也上来了,女性社会地位也提高了,国家也在往现代国家的方向靠拢,但问题是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得利,尤其是这个土地改革这一块儿,执行的很粗犷,有些小农拿到地了,但没技术、没工具、没资本,根本就种不下去,最后也只能破产,拖家带口的进城找出路。结果就是城市里的失业人口越来越多,贫民窟也跟着多了,而反对白色革命最强烈的还是宗教势力,他们本来就看不上西化、世俗化那一套,尤其是受不了让女性参政,他们一边儿指责巴列维背离伊斯兰传统,一边儿在民间动员支持者搞抗议运动。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反对者,就是后来革命的大佬霍梅尼,当时他因为反对白色革命被抓,引起了全国不少地方的抗议,虽然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崛起,但是已经成了这个反政府、宗教势力的象征性人物了。
到了1970年代表面上看,伊朗还是继续在进步,女性可以穿着超短裙在街上走来走去、上学上班,但伊朗社会对巴列维王朝的不满,一点儿都没有缓解的迹象,更糟糕的是,巴列维王朝还成立了秘密警察,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。这时候对时局不满的,就不仅仅是极端保守宗教势力了,知识分子和左翼,也深感社会公平正义无法实现,逐渐认为推翻国王统治是唯一的出路,至于说推翻国王之后让谁来上台这个问题,当时有不少人把霍梅尼认为是精神领袖,此时的他正在流亡国外,不断的召开记者会,并不断的散发录音磁带和录像视频。不但批评现有的巴列维政府,他也在畅谈将来理想的伊朗政府该是什么样子,霍梅尼曾经多次承诺,未来的伊朗将建立人民的政府、自由的制度。他甚至对记者说,我们不会建立一个神权政体,神职人员不会掌权,这么信誓旦旦的说辞,让它不仅成了伊朗清真寺的精神领袖,也成了当时伊朗左派和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的国家领袖。
而在当时巴列维王朝和伊朗民众的关系,也在迅速破裂。1978年1月巴列维王朝在报纸上攻击流亡海外的霍梅尼,引发了神学院学生的抗议,军队在镇压时开枪,导致了数十人死亡,这成了伊朗革命的导火索,接下来的几个月,全国范围内爆发大规模的示威,一开始游行示威还只是集中在宗教城市,比如这个伊斯法罕、马什哈德等地,接下来首都德黑兰的工人、商人和中产阶级也都加入了进来。不过每次伊朗人的示威游行,军队就会出动镇压,而只要镇压导致死亡,群众就会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,在四十天后举行宗教悼念活动,这又会变成新一轮的抗议示威的高潮。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一个这个周期性动员。
- 到了8月下旬,伊朗城市阿巴丹的一座电影院遭到人为纵火,由于电影院的出入口遭到堵塞,这次火灾造成了大约四百多人死亡,其中包括许多妇孺。这场惨案发生之后,巴列维政府和伊朗反对派,都互相指责是对方所为,但当时巴列维政府已经失去公信力,大部分伊朗人的第一反应,就是这场惨案一定是巴列维派秘密警察干的,于是惨案发生的第二天,伊朗反对派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悼念活动,人们聚集在一起,高喊国王去死,国王必须滚的口号。巴列维政府已经基本失去了普通伊朗人的支持,9月份德黑兰开始了数万人的游行示威,军队开枪镇压造成上百人死亡,从这一刻起,巴列维王朝和民众的最基本信任已经彻底断裂,接下来就是这个全国的石油工人罢工。
- 这伊朗啊主要就是靠着卖石油,如此折腾下来国家经济迅速崩溃,甚至弄的军队都不愿意为国王卖命了,此时的霍梅尼已经到了法国,利用西方的言论自由和强大的舆论媒体环境,更加猛烈的呼吁伊朗人革命,并许诺给伊朗人美好的未来。到了1979年1月,巴列维王朝的末代国王宣布休假,离开伊朗前往埃及,实际上等于是承认放弃政权,伊朗的革命就这样迎来了历史的重大节点,既然国王收拾细软走了,那下一步让谁来领导国家呢?答案是不言而喻的,当然是那个代表宗教势力,许诺不建立宗教政权的大救星霍梅尼了。
- 就这样2月1日,霍梅尼乘坐法国的飞机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,并通过公投在宪法中废除了国王,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。然而拿到政权之后,霍梅尼马上就违背了他之前做出的每一个承诺,在之前霍梅尼说,我们不会建立一个神权政体,神职人员不会掌权,但在新政府成立之后,霍梅尼建立了法基赫监护制度。这是一种神职人员至上的政体结构,霍梅尼本人成为最高领袖,凌驾于总统、议会、司法等之上,掌控一切无人制约!
- 这个所谓的法基赫原则,就是伊斯兰国家政府的合法性和立法权,那都是真主赐予的,也只有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及其十二位伊玛目,才有资格领导政府、以及制定法律。不过由于这第十二位伊玛目处于隐遁期,所以在第十二位伊玛目重新出现之前,领导政府、制定法律的重担,就只能交给具有丰厚宗教知识的教法学家承担。这个制度将整个国家的结构导向神权统治模式,排斥一切世俗政治力量。
- 这么一来,当时推翻巴列维王朝,力主霍梅尼主政的左派和知识分子,全都傻了眼。霍梅尼如此德高望重、学识渊博,他领导伊朗人民闹革命,他是伊朗人民心中的绿太阳,怎么革命成功了,就能出尔反尔说话跟放屁一样?他们还想着和这个巴列维王朝时期一样,发动这个抗议活动,但霍梅尼根本就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。
- 从1981年7月起,成千上万的伊朗人被捕、处决、失踪,在那一年光是有姓名可查的被处决者,就多达两千多人,大批左派、学生、女性活动家,被关进伊朗著名的埃温监狱,遭受酷刑、秘密审判和强迫悔改,而学术机构、新闻机构也被伊斯兰化,大量知识分子出逃或者是被噤声。当然了之前的巴列维王朝时期,还有些社会地位和自由的伊朗女性被彻底打压,出门必须戴头巾,而且上学和工作的机会,想都不要想了。对此霍梅尼的解释是,伊朗就是要实行伊斯兰法律,也就是沙里亚法,你们谁敢反对,要么就进监狱,要么就吃枪子儿。
- 就这样通过无情的铁拳,伊朗人领教了这位老革命领袖的言而无信和冷血无情,当然对于伊朗人而言,这只是后来一系列不幸的开始,霍梅尼上台之后,新的伊斯兰共和国马上宣布,不再做西方美帝国主义的走狗,而且还宣称要对外输出革命,鼓动别国穆斯林也起来推翻腐败政权。这事儿听着就让周边国家,特别是这个伊拉克那边不爽,那时候伊拉克和美国正处于暧昧期,所以萨达姆一看,这不是摆明了搞我吗?再加上伊拉克和伊朗之间早就有梁子,两边在边境上,有一块儿叫沙特阿拉伯河的地方,一直争来争去,谁都说那是自己的。
- 1975年签了个协议,本来暂时按下去了,但是现在伊朗刚闹完革命,萨达姆觉得这正是个捡便宜的好机会,所以1980年萨达姆就带头挑事儿,伊拉克军队直接跨过边境,对伊朗发起进攻,两伊战争就这么开打了。这次旷日持久的战争,造成了伊朗大约50万军民伤亡,这对伊朗的经济社会的伤害,可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,但是对于霍梅尼而言,这次战争也是加强自己的权力、抓捕异见者的天赐良机。
- 到了1988年,在与伊拉克的战争结束前夕,霍梅尼发布秘密法令,下令对拒不悔改的左翼分子立即执行死刑,数月内被秘密处决的政治犯,保守估计就有四五千人,他们的尸体被丢弃于集体墓坑,随着一些幸存的政治犯流亡海外,在欧洲、加拿大等地,揭露了他们亲眼目睹的审讯、处决与埋尸过程,此事才大白于天下。尽管伊朗政府从不承认,但通过卫星图像和间接证据,已经足够确认,这是一次骇人听闻的集体处决。
- 从某种角度来看,这霍梅尼对国内反对派的物理消灭,很像1917年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,夺取俄国大权之后,用内务部那些小蓝帽子,物理清洗反对派和阶级敌人。霍梅尼在革命之后曾经说过,不要东方、不要西方、只要伊斯兰!这里面的东方指的就是苏联,不过我们看不管是列宁还是霍梅尼,这些政治强人在攫取权力的前后表现,都可以说是如出一辙。
- 话说回来,杀了这么多人,霍梅尼的政权自然也稳固了不少,为了让自己的伊斯兰共和国长治久安,霍梅尼还构建了一系列宗教安全政治结构,以长期维持对社会的高压控制,比如经常在这个新闻里出现的伊斯兰革命卫队,就可以被认为是伊朗版的党卫军,除了作为霍梅尼最忠诚的武装力量,执行正常的国防任务之外,这支部队同时还负责维稳、监控国内的异见人士和反对派等任务。伊朗的革命法庭,负责快速处决反革命分子,清真寺系统负责洗脑,而宗教警察和道德巡逻队,则是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管一管。
- 霍梅尼的政权,建立在这么一套复杂的体系之上,任何一个伊朗人如果敢反对,都可以被快速的人间蒸发,他的统治似乎是可以千秋万代,不说万岁九千岁,但是至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是肯定没问题的,只可惜谁也不能真的活五百年,霍梅尼再牛也逃不过自然规律,1989年他的身体已经眼看着不行了,选接班人这件事儿,必须提上日程。
- 一开始,霍梅尼看中的接班人是蒙塔泽里,这位是这个伊斯兰法学权威,也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宪法制定者,深受伊朗民众的尊敬,他在1985年正式被霍梅尼任命为最高领袖接班人,但是在1988年霍梅尼搞大屠杀之时,这位他钦定的接班人,公然站在了霍梅尼的对立面上,公开批评政府侵犯人权和宪法,接班人如此不忠诚的行径,让霍梅尼深感不满,所以在他去世之前,就果断的废掉了蒙塔泽里接班人的位置。
- 但是这就带来了一个难题,按照原来的宪法,最高领袖必须得是伊斯兰教法权威,也就是大阿亚图拉,如今你把除自己之外仅有的大阿亚图拉废掉,谁还有资格来当这个接班人呢?于是霍梅尼拖着将死之身,紧急修改宪法把接班人的条件放低,为了让时任总理哈梅内伊能够接班,霍梅尼去世前还破格授予哈梅内伊阿亚图拉头衔。这个哈梅内伊,虽然在学问上比蒙塔泽里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,但是他对霍梅尼那是绝对的忠诚、绝对的可靠,让他接班自己放心,后来霍梅尼去世,哈梅内伊顺利接任伊朗最高领袖直到今天。
- 所以现在包括以色列在内的有些国家,说伊朗是阿亚图拉政权,这话其实并不准确,至少这个哈梅内伊是不够格的,但是无论如何无限忠诚的哈梅内伊,基本延续了霍梅尼时期的大政方针,总路线不动摇,反对跟国际主流接轨,对内高压统治,反正就是不择手段的巩固自己的权力,他可能唯一做的和霍梅尼不一样的,就是他没有杀那么多的人。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好懂,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内部的反革命分子,在霍梅尼那会儿,基本上就已经被物理消灭的差不多了。
- 既然从霍梅尼开始,伊朗就坚决的反美反西方,自然把以色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一定要靠反以色列来赢得政治资本和统治合法性,所以他们在国内压榨的民脂民膏,宁愿都砸到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和胡塞武装,让他们去朝着以色列平民发射无缝钢管火箭弹,也不可能去真正的改善伊朗的民生。其实无论是霍梅尼还是哈梅内伊,他们何尝不知道以色列被惹急了是真的敢动手的,所以这么多年来,他们一直把反对以色列的活动,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同时卯足了劲儿要搞出核武器。
- 有了这个核武器,外国要是想颠覆伊朗的政权,就要掂量一下了,但是啊他们千算万算,实在是没想到以色列真的有先发制人,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的传统,而且对于以色列来说,可谓是苦伊朗久矣,这次不仅仅是要废掉伊朗的核设施,看样子啊这伊朗的政权,也是风雨飘摇了,所以以色列的存在,对哈梅内伊和他的追随者,自然是倒了血霉,但对于伊朗民众来说,却未必是坏事儿。
当然如果往深了讲,对于伊朗民众来说,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历史,其实,是一部这个非常值得反思的悲剧。当时万众期盼的大救星,怎么就把国家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?当时的伊朗人,怎么就心甘情愿的把国家交给这么一个人?这背后的心理动机可能是很复杂的,而历史呢又一再证明,那些许诺建设人间天堂的,往往带来的都是人间地狱!这个道理呢被伊朗革命又再一次证实了一遍,而在这个过程中死去的那些冤魂,却是再也回不来了!






